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第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体系()阶段成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
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的实质含义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指一定标准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要不分城乡或者地区、不分民族、不分阶层或性别、年龄等实现人人享有,不能遗漏;另一个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在特定范围内的地区间、人群间要标准相同或者相近,差别要尽可能缩小,
理想状态是无差别。
为了解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
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江西省县市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
以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对江西省部分县、市年-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情况调查的数据库,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即抽取了江西省余干县、兴国县、资溪县、樟树市、进贤县、瑞昌市等六个县级市。
.统计学分析
利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合逻辑的数据,利用.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江西省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呈逐年增长趋势,总体均等化程度较低。
年抽样调查的江西省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占计划建设的比例均达到了%,实际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村居民户数占的比例,最低的资溪县为.%,最高的进贤县为.%。
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除瑞昌市分别达到了.%、%和%外,其他个县级市均为。
说明年抽样调查的江西省的个县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除瑞昌市外,其他县市基本均等,因其均为零。
年与年相比,
江西省县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明显增多,尤其是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项目。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人数占计划补种比例县市均等化程度较高,
最高进贤县为.%,
最低余干县为.%。
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均等化较低,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开展人数占计划开展人数比例最高的资溪县为.%,最低兴国县为.%。
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均等化程度更低,最高余干县为.%,最低资溪县为。
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人数占计划增补比例兴国县为.%,其他县级市均为。-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人数占计划检查比例,
兴国县为.%,进贤县为%,其他县级市均为。说明除“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两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较高外,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
年除-岁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检查、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三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县市均未开展之外,其他项目均有开展。其中“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均等化程度较高,
其他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晴况均较低。如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瑞昌市最高为.%,
最低余干县和进贤县均为。登记管理糖尿病人数比例余干县最高为.%,资溪县最低为.%。
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开展人数占计划开展比例兴国县最高为.%,
瑞昌市最低为%。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占计划补助比例樟树市最高为.%,资溪县最低为.%。-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人数占计划检查比例进贤县最高为.%,
余干县、资溪县、樟树市、瑞昌市均为。
、讨论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全体居民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使之能够平等获得基本的健康权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保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居民,都能享有大体相等的公共卫生服务,
这是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卫生发展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未来医改的战略目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保证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存在的问题
.。城乡居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政府卫生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高于农村,
城镇居民无害化厕所的使用率接近%,年江西省资溪县农村地区无害化厕所的使用率仅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地区差异
年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
除瑞昌市分别达到了.%、%和%外,其他个县级市均为。
年与年除“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及“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两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均等化程度较高外,
其他项目均等化程度均较低。如年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占计划补助比例余干县最高为.%,资溪县最低为。
.对策建议
.。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资源、人力的投入和配置,卫生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尽量缩小城乡差距。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扶持
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相对较好,经济落后地区,
健康知识、卫生观念相对薄弱,导致不同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与程度相差较大,当地政府应给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经济扶持,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在思想上重视健康,
积极参与政府开展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尽量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傅小随,
吴晓琪。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轨评价体系――以深圳市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第篇
摘要我国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是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监督和管理,
仍是摆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面前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管理的难点,资金分配、使用、监督方面的问题,分析了资金分配、使用、监督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等对策
关键词资金分配资金监督考评体系
我国推进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极其重要的项目。通过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对城乡居民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公共医疗卫生防御体系,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断提高,
将进一步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顺利推行医药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是基础性保障。但是,现阶段,
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却存在着问题,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将是现阶段的迫切工作。
一、基本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对资金管理的影响或挑战
、统筹管理的模式与精细化财政管理模型的矛盾。由于基本公式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采用的原则是“统筹使用、分级负担、专款专用、绩效考核”。
而财政资金的管理模式偏向于精细化的。不相同的管理模式,使二者的管理要求相同,对资金监管就是个难点。
、资金的使用、监管部门一体化。
县级财政部门是补助资金筹集、分配、拨付及管理的主体,
县级卫生部门是资金监管以及绩效考核的主体。由于卫生部门自己使用资金也是自己监督,这种自我监督的有效性要明显的打折扣。
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本公共卫生的资金分配不能实现按劳分配。
由于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是根据常住人口来补助,
就形成了人口密集区的补助额将很高。如城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额较高,山区等条件不好的地方补助额较相比较少。而农村、山区等地所付出的公共卫生人力支出将明显高于城区。
因此,从劳动量的角度来说,城区和山区的公共卫生人力支出不能得到相同的回报。
、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考评系统不完善。
卫生系统按服务项目考评绩效,
现阶段的资金考评情况更多的关注是财政投入量和及时性方面。由于每个服务项目未细化需要多少成本,
因此,资金的使用情况未进行监督。
、资金管理相对滞后。
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由上级下拨至地方后,往往由县级财政局根据卫生系统的需要划拨至卫生系统。
财政系统无论是财务核算还是资金管理上都不能反映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
而卫生系统又不能及时将这些使用情况反馈给财政系统。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财政系统不能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能按需要安排资金,
很容易导致资金的拨付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不一致,有可能形成放任资金使用的情况。
、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没有具体的支出标准。
即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会产生人力成本是多少,物资消耗是多少没有标准。
在没有标准的范围的情况下,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成本的意识,这造成专项资金可能出现浪费的情况。没有成本范围,
就不能确定每项工作所需资金范围,就是个吃大锅饭的状态。
三、导致公共卫生基金管理出现问题的根源
、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分配工作量太大,
如果要达到按劳分配的需求就要考虑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具体情况,因此,工作量太大,推行起来要花费的人力和时间。
、公共卫生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随医改的推行而不断深入,针对如何管理基本公共卫生的资金还在不断的摸索中,基本公共卫生的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勤能补拙的作文善。
、公共卫生资金使用人员对资金的控制、管理意识不强。由于基本公共卫生使用范围针对了九大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可使用的项目多,
没有明确的成本控制要求和资金使用进度要求,资金使用人员在使用时随意性较强。
、缺乏基本公共卫生成本控制措施。基本公共卫生成本没有明确的控制方法,如何用更少的资金发挥更多的公共卫生效应,
除了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还要借鉴其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做法来减少成本。
四、改善公共卫生基金管理对策
、资金分配不实行“一刀切”模式。在分配过程中,
更多考虑基层的具体情况,如人员聚集情况、生活水平、卫生院的人力情况等。
分配资金时向山区、人口散居地区等地方倾斜。
、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树立正确的绩效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是向上级申报了多少资金,
而是利用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改善了人民的医疗水平。其次,
完善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全新的内容,
绩效考评除了考虑资金合法、合规性方面,
还应该关注资金对医改的促进作用和社会效应方面。
、加强监督。利用“金财工程”系统,及时掌握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解决信息滞后的情况,
并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金进度,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的推进程序,也相应的提前检查和监督工作。
、完善资金使用的规定,
细化项目的成本范围。通过细化成本范围,
督促基本医疗机构做好节约工作,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也容易掌控。
参考文献:
[]林活水,郑延良,
吕伍平,姚木星。加强利民惠民专项资金监管问题尝试 作文的建议。财政监督。():-。
[]王英姿。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会计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第篇
一、明确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个项目。
第一类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第二类农村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和精神病防治及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等;第三类农村居民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对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
(一)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村村设置健康宣传栏,
定期更新内容,户户获得健康教育资料,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与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
指导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育龄妇女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与教育等。
(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抢救;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
承担或协助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它防控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
(三)配合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
(四)做好妇女卫生保健服务,
主要包括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建卡率%以上;向孕产妇提供次产前检查、次产后上门访视和次产后常规检查;向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次常见妇女病检查等。
(五)做好儿童卫生保健服务,
主要包括向-岁的儿童免费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开展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岁儿童在首次体格检查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次健康体检等。
(六)进行慢性病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治疗指导;为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期随访等。
(七)加强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
主要包括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等。
(八)做好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主要包括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时掌握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外来人员等信息。
二、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专项资金,
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用于乡(镇)、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
其中用于村级补助经费不低于%。专项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
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对经济困难地区按人均元、元、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另对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贾汪区、宿城区、亭湖区、清浦区、海州区也给予适当补助;不足元的部分由地方财政配套安排。
有条件的省辖市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各地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
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考核管理,落实政府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
规范和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对不提供有关服务的,不给予资金补助;对服务质量不到位的,
扣除相应补助资金。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是政府向农村卫生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
(一)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补助专户管理,实行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于每年年初编制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和用款计划,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采取年初预拨%直接到县,年底考核验收后结算的办法。县级财政将上级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配套安排的资金,
按照项目用款计划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拨付到有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位。
(四)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保证专款专用,
封闭运行,
合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
不得用于项目内容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
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五)对出现虚报有关情况骗取省财政补助、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挪用专项资金、地方应安排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不按期报送有关材料等问题,
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采取给予通报、停止拨款或暂停安排新的补助项目或收回专项资金等措施。
四、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
省卫生厅、财政厅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体系,各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也要形成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到位、资金配套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乡村卫生机构,
要把考核内容、要求、目标作为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据,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
对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要做好记录,建立档案资料,便于考核。
每年月份,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对辖区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每年年底,省卫生厅、财政厅将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绩效考评,
考评结果作为分配和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第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管理体制不顺,
三级网络管理松散
①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有的在卫生局、有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市)卫生局和本辖区疾控中心联系不够,
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
导致在项目的监管、督导、培训、指导、资金下拨等方面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②即使都放在卫生局管理,
也存在疾控处牵头管理业务,妇社处负责下拨资金的现象,导致社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与资金划拨脱节的现象,
不利于调动社区工作的积极性。③区(县、市)卫生部门督导力度严重不足,很多区县卫生机构全年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督导覆盖率达不到%。
辖区内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年都督导不了次。仅仅靠市级卫生部门的半年抽查和督导远远不能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质量。④太原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个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只是规模小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
社区卫生服务站几乎不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而区县一级的单位也疏于对服务站的管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属于脱管状态。
.绩效考核流行形式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是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有效举措,
对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增进居民健康,
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卫生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各区(县、市)都开展了绩效考核工作,
但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考核结果没有真正做到和拨付资金挂钩,因此,绩效考核效果差,监管力度差,
没有起到激发和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的作用。
.人员问题
我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缺乏、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不积极的问题。
尤其是基层机构很多情况下聘用临时人员来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短缺:乡镇卫生院人员问题尤为突出,乡村医生难引进、留不住。
年轻的专业人员太少,年龄偏大的乡村医生由于自动化办公能力有限等因素,管理公共卫生工作难度更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
基层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实施和质量。
.。基层队伍稳定性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大医院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低,
受尊重程度差,工作辛苦,而且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尚不配套,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队伍变动频繁。
.。人员整体素质低下:许多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和医务工作者集预防、医疗多项职能于一身,但是基层医务人员并未具有较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导致基层公共卫生力量薄弱。村医中三低现象(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非常突出,很多人根本不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质量。
建议
.明确职责、加强相关部门协作
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问的协调,而且也涉及到卫生部门内部各单位、各处室的内部合作。因此,
需要建立责权一致的分工机制。按项目管理原则,明确项目责任部门及其职责、任务,并签订责任协议。建立政府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基层卫生组织之间综合管理机制。
在组织和业务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
同时需要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避免各说各话,各做各事,相互埋怨,互相扯皮的不良局面,
使该项工作形成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有机整体,
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与监管机制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
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有效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有效实施,必须对项目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考核和监督检查。
针对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改进:①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偿,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拨付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②将日常督导考核结果、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分值中,真正做到将日常工作质量与年底抽查结果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性;③对实施情况较好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提高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积极性;④加强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投入,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第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调查;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和小型社区卫生医疗站,
提供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的综合服务[]。
为了解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情况,我们对个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具体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途径。
资料与方法
在个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共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卫生人员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情况,基层人员最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操作技能及素质能力等。
结果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面积不足,个别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落后,满足不了基层广大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人员基本情况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工作人员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人,
其它人员人(见表)。
.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情况
.%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卫生信息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项目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妇女和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传染病预防控制、预防性接种、健康宣传教育等。基层医疗机构能开展的手术个左右,部分只能卖药、打针、输液,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专业课程及能力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临床医学、护理、助产等,专业必修课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仍是应当重点学习的课程。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突出问题依次为实际操作、综合分析、独立工作、应变、沟通、写作能力等的不足。需要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强的毕业生。.%的基层医疗单位希望毕业后能独立操作骨髓穿刺、胸穿、腹穿心肺复苏、无菌操作、清创术、换药等实践技能。
讨论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卫生医疗装备及服务、卫生技术人员素质都较落后,
应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可以得到有效、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县级医院资金投入,科学设置医院科室,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改扩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积极添置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检验设备。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高职医学院校为农村社区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可采取转岗培训和订单定向地招收医学生。定期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务和适用性技术培训。
为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招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逐步得到规范,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下级医院的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上级医院的医生要到下级医院进行指导。
.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功能。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老年人健康指导、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登记管理和重点精神病管理等,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康复、一般诊治、转诊服务和保健等基础医疗工作。
.完善基层医务人员和城乡居民补偿机制。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工资,实行临床一线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和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津贴制,
对农村社区医生给予合理补助。政府府核定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
.提高高等职业医学院校的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医学院校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摇篮,实行适应农村社区需求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①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职业定位和课程设置。职业定位在农村社区进行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医学人才。
建立以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和中医学等主体课程体系。②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③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④开展心理素质和就业指导教育,
树立学生服务农村社区的思想。
总之,
我们要发挥高校优势,改善基层医疗一些薄弱环节,力争把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和基础医疗推上一个新台阶。
……